烏克蘭示威者與警方18日在首都基輔發生激烈衝突,成為烏克蘭國內示威活動爆發近3個月來最血腥的日子。
  猜疑幕後交易
  政治分析師馬克斯·費希爾認為,反對派與政府的對峙態勢因17日“大赦”法案生效而略顯緩和,如今突然重新組織大規模示威活動,可能是受到俄羅斯和歐盟最新動作的“刺激”。
  俄羅斯政府17日宣佈,本周將向烏克蘭政府撥付20億美元後續資金,作為150億美元緊急財政援助承諾的一部分。俄政府先前已向烏克蘭撥付首批30億美元援助。烏政治危機升級後,俄總統普京宣佈援助將在烏克蘭組建新政府後發放。
  費希爾認為,俄政府同意繼續撥付援助,或許引發反對派猜測,認定烏俄已經達成幕後共識,即亞努科維奇將選定一名親俄立場的總理組建新政府,延續烏政府先前的親俄立場。
  而德國總理默克爾同一天會見了烏克蘭反對派領導人,雖然表示將為化解烏克蘭政壇危機全力以赴,卻沒有帶來實質性“利好”,令反對派人士有些心理失衡。
  民意深度對立
  政治分析師認為,烏克蘭政治危機的直接導火索雖然是烏政府去年11月決定暫停與歐盟簽署聯繫國協定,但最根本原因還是民眾在“向東走”還是“向西走”問題上的深度對立。這一根本矛盾沒有化解,烏克蘭局勢升級的土壤就始終存在。
  從人口和地理因素分析,大約三分之一的烏克蘭人口講俄語,生活在靠近俄羅斯的東部地區,主張與俄羅斯保持密切關係;大約三分之二人口講烏克蘭語,主要生活在中西部地區,傾向於更親近歐盟。
  醞釀危機溫床
  費希爾認為,無論誰當選總統,都會被其中一派視作“自己人”,而被另外一派視為“敵人”或者某一境外勢力的“代言人”。這種對立情緒始終沒有得到緩解,從而成為醞釀更多危機的溫床,在出現諸如財政危機惡化、政府立場突變的事件後發酵成政治動蕩。徐超  (原標題:烏克蘭局勢緣何急轉直下?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h22gharq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